“被动房”的定义、其概念的起源和发展、主要技术措施以及部分实际工程案例。细心的小伙伴一定对单位建筑面积年总能耗低于120kWh/(m2a)的要求印象深刻,而如今再谈这个要求就OUT啦,因为新的认证要求已经发布并将开始实施了。那么小编就和大家说说都有哪些变化。
不同气候区的适应性
原先的被动房评价标准在推广中饱受诟病之处在于其围护结构和设备的选用要求均主要针对的是类似于德国的寒冷气候区,在空气调节方式和要求不同的其他气候区的适用性存在较多问题。
新版评价标准针对7大气候区,分别提出了相对应的围护结构要求,在具体的空调和采暖能耗要求上也进行了区分。

关于能耗指标要求
原先的评价标准在能耗要求上,是针对建筑的一次能源(PE)需求提出了上限要求(如单位建筑面积总能耗120kWh/(m2a)),并没有对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提出明确的要求。而在清洁能源如此大热的当下,未免有些格格不入。于是在新版的评价标准中,被动房研究所提出了根据可再生一次能源(PER)定义的认证方法。并根据可再生一次能源的需求以及可再生能源的产量,将认证的被动房分为三个等级:普通级(classic)、优级(plus)和特级(prmium)。

此外,在具体的能耗限制要求上,也出现了可替代的评价要求(替代标准),例如,某项目的可再生一次能源需求较高(高于标准值),呢么可以通过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产量来补偿该部分超出的能耗需求。
关于新版评价指标的生效实施时间
(1)由于被动房的指标评价均是通过设计软件包PHPP来计算得到,因而非德语地区的正式实施以该地区语言版本的PHPP-9的发布为准;
(2)在过渡阶段,原先的认证指标与新的并行使用,但仅对于申请普通级(classic)被动房的项目。因而,对于优级(plus)以上被动房等级的申请项目仍然需要使用新版指标;
(3)依据德国被动房官网信息(http://passiv.de/),中文版的PHPP-9还未正式发布。因而,若要采用老标准的技术指标,需抓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