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房之家
www.gba.org.cn
 
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
手机电话:18618173826
电子信箱:chtyjy@126.com
办公电话:010-57183865
联系人:周懿

2024两会:关于建筑行业的提案

2024-03-11 13:41来源:绿色建筑研习社
文章附图




廖增太.jpg


《推动高品质住宅与超低能耗建筑建设》:“建议政府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加快推进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提高既有建筑改造、城市更新、工业厂房等建筑的节能标准;推动开展建筑绿色低碳创新示范,加大新技术、新标准、新产品、新模式的推广力度,建立健全标准体系;打造超低能耗创新示范社区、区域和示范城市。




钟宝申.jpg


《关于农村光伏与美丽乡村协调发展的建议》:(一)出台农村光伏发电项目组件和逆变器等关键物料选用标准;(二)制定农村光伏建筑规划标准;(三)大力推进BIPV建设;(四)加强农村光伏市场质量监察。




李寅.jpg


《不断深化供热计量改革,加快发展新型智慧供热》:(一)完善标准和规范体系;(二)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坚持开源节流;(三)多措并举,通过市场化方式解决供热企业资金难题;(四)提升供热系统综合智能化水平,充分挖掘供热数据价值;(五)加强行业监管,保障供热计量改革稳步推进。




马永生.jpg


《加大我国深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力度》:(一)统筹技术创新,推动关键核心技术与前沿引领技术协同发展;(二)加强地质勘查,摸清深层地热资源家底;(三)加强引领支持,保障深层地热开发利用有序推进。




李兴钢.jpg


《关于建设国家建筑博物馆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案》:(一)以2029年北京承办国际建筑师协会(UIA)的世界建筑师大会为时间节点建设“国家建筑博物馆”;(二)“国家建筑博物馆”选址宜在北京;(三)尽快开展前期策划、立项、国际设计竞赛和展品征集等工作。


《以试点建设推动产储调消一体化农村屋顶光伏系统》:(一)制订以村为单位的“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农村屋顶光伏系统试点计划,“十四五”期间至少建设300个村级试点;(二)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全面推进农机用能的电气化;(三)成立农村新型能源系统领导小组,集中财政资源支持落实“产储调消一体化”的农村屋顶光伏系统;(四)逐步探索完善相关政策机制。


《关于尽快出台新版收费标准、促进建筑设计高质量发展的提案》:(一)建议尽快制定和出台新版建筑工程设计收费指导标准,推动形成健全的市场化定价机制;(二)建议研究建筑工程设计各类服务内容的费率标准,推广按设计服务内容合理收费;(三)建议建立设计收费标准的行业监督机制,鼓励建筑设计企业开展人才水平提升和科技创新投入。




秦荣生.jpg


《构建我国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建议》:(一)科学制定房地产发展的长期规划,增强发展信心;(二)提高住房供给的品质和科技水平,满足人民需要;(三)大力扶持专业租赁企业发展壮大,实行租购并举;(四)加快推动房地产服务数字化转型,提高服务水平;(五)严格控制房地产行业过度金融化,守住风险底线。




周云杰.jpg


《关于推进智能交互引擎高水平赋能新型工业化的议案》:(一)建设,即建核心能力;(二)应用,即应用到关键领域的典型场景中;(三)研发,即实现科技研发的突破




王学锋.jpg


《关于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建议》:(一)加快推进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制定;(二)推动资源普查和信息化建设;(三)建立多方参与机制;(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付浩.jpg


《强化技能人才培养》:(一)强化技能人才岗位再提升再培养;(二)建议利用企业的大师工作室、技能培训中心为社会培养技能工人,扩大技能培训能力,解决就业。




周荃.jpg


《关于加快推进好房子建设的提案》:(一)打造好房子样板;(二)加强政策支持;(三)完善技术标准;(四)加强科技攻关。




徐礼华.jpg


《推进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产业发展》: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加强低碳技术基础研究。制定相关标准和激励政策。




邹彬.jpg


《进一步推动农民工向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转型的相关举措》:(一)在职业技能和精神素养两个方面加强新时代工匠人才培育;(二)进一步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与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强化新时代工匠人才就业引导;(三)进一步完善制度机制,营造弘扬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强化新时代建筑工匠人才保障。




冯远.jpg


《关于保障建筑设计服务合理取费的建议》:(一)建议明确规定设计收费最低限价标准;(二)建议明确规定价格服务对称并体现优质优价。


《关于进一步解决老旧小区改造面临的问题的建议》:(一)推动深层次改造;(二)多渠道筹措改造资金(三)加强管理维护。


《关于进一步开展房屋抗震加固工作的建议》:(一)实施城镇房屋抗震加固工程;(二)加强提升农村房屋抗震能力。


《关于建立国家级高水平建筑工程消防实验室的建议》:建议建设国家建筑工程消防实验室,配备先进、齐全的工程防火研究设备设施,系统加强建筑工程建造工艺、技术、材料的防火研究,攻克建筑工程火灾模拟分析卡脖子技术,提升我国建筑防火能力和水平。


《关于尽快启动道路工程师注册执业制的建议》:尽快启动道路工程师注册执业制;落实执业印章等制度通过逐步将注册道路工程师人数要求纳入公路、市政工程设计资质中,引导和支持勘察设计企业加大对道路从业人员的培养力度等举措。




南存辉.jpg


《关于推动设施农业光伏发展的提案》:(一)然资源、农业农村、能源、电网等相关主管部门协同推动,扶持与推动设施农业光伏业态发展,出台设施农业扶持、土地整改补贴等相关扶持政策,明确可利用的存量设施农业大棚,提高设施农业用地使用期限至25年以上;(二)支持进行农网改造建设,配置台区储能、变压器扩容,增强电网接入承载力,提高电网的稳定性,耦合小而散农光项目的接入,满足乡村电气化需求,助力新农村发展。




卢天锡.jpg


《推进城市公园绿地体育化改造》: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和体育总局牵头制定城市公园绿地体育化改造专项行动方案,厘清职责边界,明确城市公园绿地体育化改造的行动目标、重点任务、实施路径、保障措施等,各地再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方案,细化目标任务,狠抓工作落实,让改造行动“可操作、可量化、可考核”。




张谨.jpg


《关于支持建筑工程类企业健康发展的建议》:(一)谨慎控制建设增量,加大引导提升存量及质量;(二)更严格规范项目审批中的资金保障核验并优化后期资金监管;(三)健全防范及化解拖欠企业账款的长效机制,建议设立“公共保全账户”;(四)将建筑工程类企业持有的大量工抵房纳入各地、各区域的保障房房源体系;(五)在解决行业困难的同时,融合完善相关人才评价体系,激发从业人员荣誉感。




陈卫国.jpg


《关于加快构建智能建造产业体系的建议》:在核心技术方面,要推动三维正向设计数据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无缝流转,搭建适合建筑工业化的新型结构体系;在数字化监管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数字化背景下的报批报建、监管验收等制度;在产业生态方面,要加快形成面向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集成应用,促进上下游企业深度联通。




倪海琼.jpg


《推广超低能耗建筑 让群众“住好房”》:在公建项目中加强示范引领,在既有建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中采用专项补贴形式鼓励采用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产品,搭建优先受理、优先审批、优先投放的金融支特绿色通道。同时加大科普力度,使超低能耗建筑智能、环保等观念深入人心。




王焰.jpg


《加强“双碳”人才培养》: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首要任务是做好政策体系顶层设计,要推进高校“双碳”教育模式革新。支持有条件高校做大做强“双碳”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更加紧密地对接产业需求,推动“双碳”专业教育由授课型向研究型、实践型、实验型等形式转变;鼓励跨国、跨校、跨学科的“双碳”人才联合培养。   




梁伟.jpg


《进一步完善建筑业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应完善建筑绿色低碳发展顶层设计;深化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和标准建设及应用;监管模式与监管手段也应创新。




唐俊杰.jpg


《关于规模化推广低碳/零碳建筑,让人民群众住上高品质的好房子的提案》:(一)完善低碳/零碳建筑建设制度体系;(二)加强推广技术路径专业指导,构建零碳建筑技术创新体系;(三)尽快出台支持低碳/零碳建筑有力有效的激励措施。




胡淑娥.jpg


《推广钢结构住宅的建议》:(一)多举措扶持钢结构住宅发展;(二)开展高水平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三)建筑钢结构材料持续科技创新;(四)加大宣传普及力度;(五)推动钢结构建筑产品的生产、制造、应用纳入碳交易试点。




苏跃华.jpg


《建议进一步加大装配式建筑发展力度》: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制定切实可行和具有实际操作性的装配式建筑推广应用实施办法,将装配式建筑纳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的各环节,从严进行把关,落实主体责任,明确推广应用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施工技术标准、强制措施和阶段目标。




戴和根.jpg


《加强对城市深部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与研发布局》: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制定相应融资和税收优惠等政策,加快建设一批城市深部地下空间创新试验场和设施,提升重大场景支撑服务能力。




窦晓玉.jpg


《关于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尽快出台新版建筑工程勘察设计收费参考标准的建议》:(一)尽快研究制定新版工程勘察设计行业收费标准;(二)深入研究工程领域各类勘察设计服务内容的费率标准,推进按服务内容和投入时间合理收费;(三)合理提高勘察设计行业价值认可,引导勘察设计行业迈向高端化。




吴晨.jpg


《关于进一步加强绿色设计和绿色发展的建议》:(一)建议教育部鼓励大学设立绿色设计相关专业课程,培养绿色设计人才;(二)加强对各行业领域绿色设计的指导,制定详细的指南和标准;(三)建议鼓励并支持绿色设计专业机构和专家参与战略规划和项目实施;(四)支持出口企业和园区实施绿色设计;(五)建议在北京市率先创建“国际绿色设计科技园区”。